作者:小编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10:14:32 浏览: 次
一片叶子在江淮,传承着绵延不绝的文化,维系着稳定的市场需求,培育拓展新的增长领域。蓬勃发展的茶文旅,成为一个跨时空的超级文化链接,展现从城市到乡村的全维度创新图景,成为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的重要有生力量。
一杯香茗岁月长。从竟陵龙盖寺出发,数十年跋涉,上千里奔波,陆羽风餐露宿,舟车劳顿,几易其稿,著成《茶经》。
《茶经》盛赞“山南茶”为上品,唐代“山南道”即涵盖今安徽黄山、六安等地。
茶为国饮,早已从单纯的饮品,升华为承载中国精神文化的独特符号。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。
安徽是我国茶叶主产省份,江淮大地上300多万亩徽茶抽芽吐绿,相继上市。人们以茶润喉,以茶会客,以茶交友。假期出游,到山顶茶园看景品茗,茶饮店里,冰激凌茶味绽放舌尖。喝茶品香仍是生活方式、社交方式。30岁至40岁人群成为购茶的主力。在社交媒体上,“00后”惊呼自己“爱喝茶的血脉觉醒了”……
一片叶子,传承着绵延不绝的文化,维系着稳定的市场需求,培育拓展新的增长领域。
黄山毛峰在松涛间舒展嫩芽时,不仅是特色农产品,更是乡村文旅的要素抓手。大别山茶农直播炒茶时,推广的不仅是商品,更是传播充满文化自信的传统技艺。当涌溪村的民宿融合着“火青茶”的芬芳时,不仅是提供特色服务,更是挖掘乡村振兴的新文化动能。
消费场景更丰富,产品供给更多元,消费群体更年轻,为产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。江淮大地上,正织就一幅茶文旅鲜香绚丽、蓬勃发展的“千里江山图”。
《茶经》中,雷竞技raybetapp陆羽写道:“西阳、武昌、庐江、晋陵好茗,皆东人作清茗。”东汉时期,皖西地区已有饮茶习俗。
宋代药学家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载:“东晋元帝时,温峤官于宣城,上表贡茶千斤,茗三百斤。”这是我国贡茶可信史料中的最早记载。
一千多年后的今天,在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的大佛山,漫山遍野的黄金芽茶树如鎏金的锦缎,嫩叶初展时泛着琥珀般的柔光。茶垄蜿蜒成五线谱,茶农指尖仿佛舞动出乐章。
正在开展研学游的小学生们像是初飞的燕子般,叽叽喳喳,在茶园欢乐地穿行,亲身体验采茶、泡茶的妙趣。
“茶旅是我们递给游客的一封鎏金请柬。”大佛山景区负责人王立胜介绍,除了传统的茶文化体验外,大佛山致力于发展集红色教育、科普教育、地方民俗、特色农业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。
“在带领孩子们研学茶文化的同时,我们也领略到茶园生态环境的优美,放空身心,不虚此行。”带队老师何可然说。
在中国茶叶版图上,大别山雨雾、黄山松风、敬亭孤云、九华霞光孕育出天然茶园,宛如润泽的翡翠,镶嵌在北纬30°黄金产茶带上。每一片茶叶都饱含着山水灵韵和人文智慧。
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中,安徽独占其四——黄山毛峰、祁门红茶、太平猴魁、六安瓜片,这片灵秀土地上还拥有霍山黄芽、岳西翠兰、金山时雨等名优茶上百种。
茶文化绵延至今,人们品香茗,上茶山,喝的是一种生活态度,是一种文化自信,是一种自然情趣。
六安市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,西茶谷主题公园坐落于此。郁郁葱葱的茶园倒映在碧波荡漾的响洪甸水库。不少游客着汉服,提竹篮,定格这山水与茶园争绿的“春日限定”美景。
“今年春茶季刚刚开始,已经有很多旅行社找到我们,希望开展研学体验项目。”露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黄守山告诉记者,“我们特意选了两片相对平坦的茶园作为研学体验场所,还提供了采茶、茶艺服饰,开展旅拍业务。”
花石乡大湾村,村民山上种茶、家中迎客。去年大湾村在核心茶园中修建了骑行、健身两用步道,今年建成十二檀茶旅游融合休闲基地。“去年采茶季,有上万人来体验采茶、制茶。今年我们升级了茶园相关设施,让游客有更丰富的体验,提高茶园的淡季利用率。”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说。
从皖南徽派古村落的梯田茶海,到皖西大别山红色茶乡,安徽正在打造“春采茶、夏避暑、秋品茗、冬煮雪”的全季体验链。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安徽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家,年接待游客3.5亿人次。越来越多的乡村产业“能人”正“跳出茶发展茶”,推动茶园变景区、景区挨产区、茶山变金山。
唐朝是安徽茶叶的第一个高峰,“舟车相继,所在山积。”舒州、寿州、宣州、歙州等茶区的茶叶,走水路、陆路销往长安、洛阳等地,商贸繁盛异常。
明清时期,安徽名茶频出,制茶成熟。光绪年间,“屯绿祁红”并称双姝,以草木之微、技艺之湛跨越山海,与世界对话。屯溪绿茶远销欧洲;“祁门香”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。
而今,安徽茶叶出口量、出口额分别位居全国第二、第三,以大宗茶为主,包含各种名优品牌。中国茶在世界热起来,茶香茶韵背后是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。
4月14日,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燕窝里,2025黄山市“徽州百工”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暨黄山区第十一届制茶大赛鸣锣开赛。14支太平猴魁精英制茶团队济济一堂,制茶大师们身怀绝技,互相切磋,共赴一场“黄山论剑”。
主技师们屏息凝神,将鲜叶在高温中快速翻炒,瞬间锁住茶香;助手默契配合,将叶片轻捻成形,再进行“三段式”的反复烘烤。叶片苍绿匀润,冲泡后兰香高长,胜负只在毫厘间。
“茶师们需要技艺交流,太平猴魁非遗技艺需要有一扇这样的精彩展示窗口。”该比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徐龙姣告诉记者,“作为新一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不管是师徒间口传心授,还是面对游客的互动展示,我们都一丝不苟,为的是把太平猴魁制作工艺发扬光大。”
黄山毛峰、太平猴魁、祁门红茶、六安瓜片制作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,得到系统性保护。2022年,包括安徽这四大茶叶制作技艺在内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,彰显其守正创新的生命力与活态传承的时代价值。
在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,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将《茶经》吟诵成春天的韵脚。游客不仅能身着汉服体验唐代煎茶法,还能在大师指导下完成杀青、揉捻等工艺,甚至可以用茶染技艺创作丝巾。这里日均接待量达2500人次,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5%。
皖茶不断注入文化、情感因素,擦亮品牌,做大中高端传统茶消费;深挖当地传统茶文化,与时尚消费文化跨界混搭,融合变形,开发实用性强、性价比高的茶类新产品,以健康理念推动茶消费需求保持增长。
新鲜的芭乐果泥和萃取的太平猴魁茶汁,配成一款备受年轻人喜爱的“上春山”茶饮;在麦汁糖化、煮沸过程中添加六安瓜片茶提取液,制成新品“六安瓜啤”。铜陵白姜种植系统,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在核心产区大通镇大院村,游客在田间领略白姜播种的喜悦,或走进山礼会客厅,一口姜、一口茶,感受脆嫩微辛与茶多酚的醇香跳跃舌尖的别样体验。
江淮茶文旅创新实践,正推动茶产业从单一生产走向体验经济,从“产品消费”走向“感官革命”,实现多样化升级,绽放新的时代鲜香。
“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家,书房,毫无争议,就是安徽。”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、学者魏新,如此描绘诗情画意的安徽印象,“里面有中国最好的‘文房四宝’:宣纸、徽墨、宣笔、歙砚,黄山、九华山、天柱山就是镇纸,美丽的徽派建筑就是笔架,还可以在里面喝茶。”
清明假期,游客戴勇从杭州来到宣城市泾县榔桥镇涌溪村。溯流而上,枫景里民宿就坐落河滩上,溪水澄澈,清可见底,可见游鱼你追我赶。民宿简约的乳白与一园茶树的嫩绿,相和在阳光跳跃的山水间。
“我在网上刷到涌溪火青的视频,算是慕名而来。”戴勇告诉记者,“朋友圈里七八个人等着分茶叶呢,他们不信我真能摸到茶山源头来。”
住进茶文化主题房,阳光似乎凝在了桌沿,文房四宝和茶具镶上了金边。“宣城是‘中国文房四宝之城’,不管是挥毫泼墨,还是品茗赏景,这里都是放空身心的世外桃源。”戴勇说。
涌溪村地处黄山余脉,山峦连绵,植被繁盛。涌溪火青是省级非遗,起源于明朝,盛名于清代。这种茶形如珍珠,状如雪球,色泽墨绿,白毫显露,坠盘有声。一投入茶盅,茶叶立即沉底,无一丝一片漂浮,又称为“冷水沉”。
“龙井清爽,火青喝下去发沉回甘。老乡教我拿搪瓷缸泡,说比玻璃杯更能闷出味儿。”戴勇侃侃而谈。
“涌溪是妈妈老家,小时候每次放假跟她回来,可以在山间尽情奔跑玩耍,都舍不得离开。这次是真回来了!”枫景里民宿主理人吴博凯告诉记者,“除了采茶套餐和茶主题房间,我们还会为客人提供以茶为原料的菜品和饮品,进一步挖掘涌溪火青的创新价值。”
吃有茶宴、品有茶道、住有茶栈、游有茶园、购有茶礼……在安徽,茶已跳出杯盏,以跨界融合之姿,在健康、时尚、文旅等多个领域里种下新质生产力的基因。
“浮梁歙州,万国来求。”徽茶曾经是传播中国文化、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如今,黄山不断探寻茶旅融合新路径。全市已有国家级茶旅精品线条,高标准茶旅结合观光园22处,茶文化主题博物馆9家,建设涉茶省级研学旅行基地20余个,开发茶琴书画、茶器制作、围炉煮茶等茶旅游产品150余种,推出毛峰茶宴等茶类徽菜美食40余款。
“一叶”变“多业”,铜陵市郊区铜山镇的茶正悄悄漾起波澜。这里连续举办茶文化旅游季,成立禅茶协会,精心打造“山南有泉·铜山茶山”综合体,建起了3家民宿。而有2万多亩茶园的庐江县汤池镇,近年也积极举办茶文化旅游节,去年茶园和民宿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,年产干茶1400多吨,茶产业“一二三产”年产值接近15亿元。
以茶为媒,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乡村度假方案,一“皖”茶,承载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和匠心的凝聚,还有乡村观光、康养、研学、人文、民俗等多元需求。
蓬勃发展的茶文旅,是一个跨时空的超级文化链接,展现从土壤到云端、从城市到乡村的全维度创新图景,成为江淮乡村巨大变迁的生动体现,成为展示美好安徽的亮丽窗口,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有生力量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